作者:南迴基金會編輯部
偏鄉有哪些醫療問題?如何幫助偏鄉醫療?偏鄉地區長期面臨醫療資源和人力匱乏,加上距離與文化差異,使就醫更困難,本文介紹4大偏鄉醫療政策,帶你更了解偏鄉醫療現況。
目錄: |
一、何謂偏鄉醫療?先帶你簡單了解偏鄉醫療定義 二、偏鄉醫療問題有哪些?帶你看 4 大主要偏鄉醫療困境
三、有哪些幫助偏鄉醫療的方法?帶你看 4 大偏鄉醫療政策、南迴基金會偏鄉醫療服務
四、專業偏鄉醫療服務團隊:南迴基金會
|
根據內政部對「偏遠地區」的定義「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 5 分之 1 之鄉鎮市;或距離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 7 點 5 公里以上之離島」,目前台灣總計有 65 鄉鎮可定義為「偏鄉」。
然而在山地和離島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就醫的便利性和醫療資源的供應遠不及都會地區。為了確保偏鄉和離島居民也能夠獲得全面的醫療照顧,「偏鄉醫療」這一概念應運而生。
政府和許多慈善基金會都致力於推動全面完善的偏鄉醫療照護網絡,以消除城鄉醫療不平等的現象。
希望能夠確保在確保偏遠地區的居民,同樣能夠獲得醫療服務,無論是就醫的便利性還是醫療資源的供應都不會受限,消除城鄉之間在醫療方面的差距,讓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平等的健康權益。
在現今社會,儘管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但偏遠地區的醫療照顧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大家都明白偏鄉醫療資源缺乏原因為「偏遠地區就醫的可近性以及醫療的量能都遠不及繁華都市」那究竟偏鄉醫療現況為何?偏鄉醫療困境有哪些?馬上帶你了解。
面對醫療需求,偏鄉居民與醫療資源之間的距離成為一大障礙。他們不得不花費至少 1 小時的車程,才能抵達最近的醫院。這種情況使得他們在面對急診狀況下的就醫變得困難重重,而長時間的交通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
除了距離的問題,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由於交通不便,運送醫療用品、器材以及人力到偏鄉地區可能變得更加昂貴,再加上經費長期不足的問題,偏鄉醫療資源的取得更為困難,一些高度專業化的醫療器材在偏鄉地區幾乎是天方夜譚,而此情形也很容易影響到醫療的診斷和治療的進行。
除此之外,在「偏鄉醫療人力的不足」方面情況也頗為嚴峻。不只是專科醫師不足的問題,就連整個「醫療團隊」如護理師、藥師、技術員等,也缺乏足夠的人力。這對於提供全面且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可能導致照護的不完整或延誤。
偏鄉社區可能擁有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習慣,這可能影響到醫療服務的提供和接受,如母語上的溝通,可能導致醫療人員難以有效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從而影響診斷和治療的品質。
我要支持南迴行動醫療計畫
為確保偏遠地區的居民同樣能夠享有全面的醫療照顧,行政院於 108 年制定了「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偏鄉醫療政策。從 108 年至 112 年,總計投入了近 10 億元的資金,採取了 4 大策略、同時結合了醫療資訊化和鬆綁醫療法規等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偏鄉醫療照護網絡,以消除城鄉健康之間的不平等現象。以下為 4 大偏鄉醫療解決策略內容。
南迴基金會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改善台灣偏鄉地區的醫療狀況,希望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平等的醫療服務,以下為大家介紹南迴基金會的偏鄉醫療服務內容與服務對象。
我要支持南迴行動醫療計畫
「只要有開始,總勝於沒有嘗試的零。」-徐超斌醫師
南迴基金會源起於 2002 年的達仁鄉,當時的人口數為 4,141 人、多為老年人及幼童卻因為當地醫療資源不足,而無法享有相等的醫療資源。人稱「超人醫生」的徐超斌醫師,眼見這裡的人「小病等著自然好,大病就看得路長還是命長的事實」,2011 年徐醫師倡議興建南迴醫院、籌設南迴基金會(於 2019 年 3 月設立完成),以「辦理醫療機構及公益事業為目的」、「醫療人文精神為核心的願景工程」宗旨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醫療機構、提供南迴線及臨近區域等居民具空間及文化可近性的醫療服務以及全人關懷的健康照護。
位於台灣本島東南角的南迴地區的老齡人口比例高達 40%,因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醫療資源的不足,導致人們必須長途跋涉到市區的醫院就醫。不僅如此,若出院返家後需長期照護、休養,對於長輩們來講更是一大挑戰、令人茫然和擔憂,因為無人可就近照護的窘境,即將迎面而來。
對此,南迴基金會成立了「居家護理所」與「南迴診所」,經由專業的醫護人員,以關懷為出發點、家庭為中心的全人整體性照護,視服務使用者需求,採取專業性、個別性、適切性、連續性的醫療照護與諮詢,定期到府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使被照顧者能在熟悉的居家環境中獲得安心、愛心、耐心的全人照護,減少往返醫院與家之間的舟車勞頓,從而改善生活品質。
以上就是有關於偏鄉醫療的相關資訊以及南迴基金會的簡單介紹,若您願意捐款幫助我們,歡迎點擊以下按鈕,註冊南迴基金會捐款會員、支持南迴醫療推動。
我要支持南迴行動醫療計畫